浅谈《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
发布时间:2025-11-18 21:26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张家南
(作者:魏平均)
大唐贞观之治,文运昌隆,释教渐兴。太宗皇帝钦崇佛法,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载经归唐,译场肇启。于是有雁塔、同州二圣教序,昭垂千古,辉映书坛。
雁塔圣教序,立于慈恩寺雁塔之下,褚遂良手笔。时褚公书艺更臻化境,笔致圆润遒劲,腴润中见刚健,如春风拂柳,仪态万方。结体端严,疏密得宜,点画精妙,气韵流畅,为褚体成熟之巅峰。文记太宗、高宗二帝为圣教所作之序,与塔影共辉,伴梵音长存。
同州圣教序,镌于同州故地,褚遂良书之。其笔清劲峻拔,骨力内蕴,如孤松倚崖,气宇轩昂。章法疏朗,字字珠玑,兼含隶意,古雅天成,乃褚体早期之典范,记圣教之盛,传译经之艰。
雁塔、同州二圣教序,同为褚公墨迹,一峭拔清刚,一温润雍容,皆熔楷法之精妙与文辞之典雅于一体。既颂佛法之弘深,亦彰大唐之气象,更传书道之神韵。千载之下,览其碑刻,犹见褚公挥毫之姿,感圣教流传之盛,实乃中华碑刻与书法艺术之双璧。
《圣教序》历史背景:
玄奘从大唐西行印度,跋涉千山万壑,历尽千辛万苦,取经回长安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撰写了《圣教序》,唐高宗李治又撰写了《述圣记》,合称为《圣教序》。当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圣教序》碑共有四种,其中两块碑由褚遂良书写,为《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另外两块碑是弘福寺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写的《集王圣教序》和王行满书写的《招提寺圣教序》。《雁塔圣教序》现嵌于陕西省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南门东西两侧龛内,《同州圣教序》与《集王圣教序》现均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招提寺圣教序》现存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商城博物馆。
四块《圣教序》碑均为唐高宗统治时期建成,四碑均因表彰玄奘取经功绩而建,内容以唐太宗《序》和高宗《记》为核心。《雁塔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建于永徽四年(653年)十月十五日、《雁塔圣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建于永徽四年十二月十日,《同州圣教序》据《雁塔圣教序》翻刻,建于龙朔三年(663年)六月廿三日,为褚遂良书丹、万文韶刻石,乃褚遂良晚年代表作;《招提寺圣教序》建于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十五日,原立河南偃师招提寺,现存偃师商城博物馆(残石);《集王圣教序》(又称《七佛圣教序》)建于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为弘福寺和尚怀仁耗时24年集王羲之字迹刻成,开创集字先河,堪称书法史集字典范,反映高宗时期对佛教与书法的推崇。
《圣教序》是唐楷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大家褚遂良的代表作,有雁塔、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两个版本,尤以同州版本为最佳。
二圣教序书者褚遂良:
褚遂良,字善登,生于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去世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褚遂良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在贞观年间,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他因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贬,最终客死异乡。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其书法风格融合了多种字体,自成一体,被称为“褚体”。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其书法风格独特,既有二王的传统精髓,又融入隋碑的精华之处。他的书法用笔轻盈灵动,变化丰富多样,横画常带有隶书笔意,呈现S形的起伏波动,一波三折,被称为“褚法”。他的字形看似纤细柔弱,实则蕴含筋骨,柔中带刚,姿态优美如美人婵娟。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云:“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得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雁塔圣教序》两石碑均藏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共18行,每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共20行,每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间起伏顿挫,提按使转及回锋、出锋也都均循规有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雁塔的南门东、西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这两块碑有如下几点明显的对立关系:左为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文章方向自中间向东西方向,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从右到左,《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是从左到右。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书写岁时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水平的代表作,石碑作于653年,时年褚遂良58岁,已入暮年。原碑共两块,均在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底层南墙,左、右各一,至今保存完好。《雁塔圣教序》用笔藏锋逆入,一丝不苟,方圆兼施,笔画肥瘦互见,流利飞动,取弧势以增强笔力,参以二王行书,笔法华美意蕴,动势呼应强烈,凸显线条的曲线美和韵律美,风姿绰约动人。梁巘《评书帖》曰:“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结字中宫敛紧,疏密有致,字形宽绰,四周舒展,章法为汉隶格式,气韵直逼钟王,彰显褚家清逸。米友仁在《跋〈雁塔圣教序〉》中曰:“褚书在唐贤名士中为秀颖,得王羲之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比肩。”
《雁塔圣教序》作为褚遂良的代表作,石碑字体瘦劲,结字精密,兼用行书笔法,华丽秀劲,风神疏朗,世人谓之金生玉润、古雅风流,堪称杰作。显而易见,《雁塔圣教序》乃褚遂良个人书风确立的标志,其用笔、结字丰富多样,自方整向多种形式变化,并融入二王笔意,形成自我书风。
《同州圣教序》:
《同州圣教序》,唐龙朔三年( 663年)由李世民作序,李治作记,褚遂良书。
《同州圣教序》,又称《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刻于唐龙朔三年(663)。由李世民、李治撰文,褚遂良书写。螭首方座,座四周浮雕力士像。碑高414厘米,宽117厘米,文19行,行58字。碑额隶书,文楷书。碑文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所作的序和太子李治为其父的序所作的序记两大部分。碑序中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域取经及翻译出的佛经给予高度的评价,李治在序记中对其父的圣教序又作了歌颂。碑文为两代皇帝御制,又为初唐书坛名家褚遂良书写,其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均为碑林藏石中之佼佼者。书者褚遂良书法初学王羲之,又学虞世南,后自成一体。碑阴刻北宋至民国年间的题跋十多条,内容多为地方官或文人墨客参观此碑后的题记,或记述此碑搬迁的情况以及对褚书的赞扬。碑原立于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1970年由大荔县城关中学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
《同州圣教序》建于龙朔三年(663年)。据清代人县志记载:“圣教序,唐褚遂良书,在金塔寺。”金塔寺位于大荔县城北门偏东,即现在的大荔县城关中学和城关粮站内,创建时间不详。“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隋文帝出生此地,据此,其创建时间应在南北朝时期。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令对般若寺大加修葺,遂改名大兴国寺。大兴国寺在金塔寺右,唐改龙兴寺,尉迟恭建砖塔。宋开宝时(968年—976年)重修。后寺废塔存,与金塔寺合为一寺。据《大荔县志》记载:“金塔寺为隋文帝建,以葬其养母神尼。塔基崇以砥石,高寻有尺,上作一柱,殿中擎金龙顶,设九重沃金浮图。开皇四年赐额金龙寺。
在褚遂良过去被贬的同州,建立跟《雁塔圣教序》一模一样的碑,乃高宗对褚遂良的心意。在《雁塔圣教序》里边,高宗登基初始,为加强威信使其文与太宗之文并列对正。在同州没必要那样,高宗可以排在太宗的后边。金塔寺又是隋文帝为母亲而建的,他初次建立的《雁塔圣教序》是自己为了母亲长孙皇后所建。后建立《集王圣教序》的弘福寺是太宗为母亲建立的寺庙。高宗在多种怀念之中,支持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建立“圣教序”碑。
该碑建立于龙朔三年,当时褚遂良已去世5年。褚遂良当然不会知道其年号。故最后末尾的30字不是褚遂良所写,即“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六月癸未朔廿三日乙巳建大唐褚遂良书在同州厅”。这部分书写水平显然比正文差些,究为何人所书,今已不得而知。
《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
《三藏圣教序》有《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之分,二者前、后相距11年。
《雁塔圣教序》为唐永徽四年(652)刻,分刻二石,一石刻序,一石刻记,立于西安大雁塔左、右。其笔法提按顿挫分明,融入行书笔意,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尤以“S型竖画”极具动感;章法结体为“看似纤瘦实则劲秀”的扁方结构,中宫收紧,四方散开,俯仰有情;书法风格兼具“美女婵娟”的飘逸与“铜柯铁干”的骨力,瘦劲挺拔,笔力中含,被张怀瓘赞誉为“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乃褚遂良晚年楷书巅峰之作,开创了唐楷灵动飘逸的新风,被誉为“唐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刻者万文韶,为隋唐时期的著名刻工,以其精湛的技艺闻名,作品包括《姚辩墓志》《雁塔圣教序》等,既保留了当时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的作品风貌,又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后来的《同州圣教序》是用《雁塔圣教序》的原稿或拓片刻成的。通过一字一字比较,文字的特点几近一样。
《同州圣教序》据《雁塔圣教序》重刻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惟序、记共刊一石。正书29行,行58字,额隶书2行、8字(此本失拓)。《同州圣教序》用笔法度森严丰富,笔画结字灵动自然,提按有度,顿挫分明,字字精巧细致,气韵高贵秀润脱俗,其间还折射出宋徽宗瘦金体的影子;此作用笔方圆兼施,点画轻重、肥瘦、虚实互见,流利飞动,以弧势增强笔力,又融入二王行书,按压调锋,空中取势,藏锋逆入,端严妍美,刚柔并济。
《同州圣教序》是唐代文化繁荣和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褚遂良个人书法成就的巅峰展现,彰显了他在书法上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同州圣教序》记录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深入了解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
《同州圣教序》与《雁塔圣教序》内容、书法大致相同,仅有小异,却较《雁塔圣教序》更具笔力。有谓《同州圣教序》摹刻特精,绝胜《雁塔圣教序》之说。清孙承泽评云:“《同州圣教序》饶骨、《雁塔圣教序》饶韵,《同州圣教序》尤有坠石、惊雷之势。
(作者:魏平均 渭南市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张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