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骨知病道家方
发布时间:2025-10-29 18:58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每遇东北风,古密州的晨雾总带着一股药香。这是白龙山千年残留的药渣,依然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气息。
 

 知天命之年的张大洲,在大众眼里是个另类,作为执业医师,他偏爱好文艺,隔三差五领一帮爱好者吹拉弹唱,作为山东省体育这动医疗保障组成员,他却用祖传的道家摸骨手法,瞬间手到病除。在疗所,他的手按在患者脊背上时,整个屋子都静了。那不是推拿,不是按摩,倒像在解读一部无字的天书。指尖在骨节间游走,仿佛在辨认那些只有张家人才能读懂的密文。
 

 “痛在这里停了三年。”他轻声说,不像询问,倒像确认。
 

 患者微微颔首,额上沁出细汗。张大洲的力道很轻,轻得不像在治病,倒像在拂去古籍上的尘埃。可就是这似有若无的触碰,让多年的颈椎如冰雪遇阳般消融。
 

 大文豪苏轼在《养生说》里写:“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话在华夏流传了千年。当年苏子瞻任密州太守,腰疾发作时,也是这般被一双手解救。障日山中的老道长用芦丁五叶茶配以秘方先通其经络,再以摸骨手法正其筋骨。事后苏轼在日记里感叹:“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
 

 这道家摸骨和清水辟谷的技艺,在张家传了七代。
 

 张大洲的祖父常说,摸骨不是治病,是导引。如同大禹治水,不堵不截,只是顺着水的性子疏导。人体的病痛,多是气血在哪里打了结,医者只需找到那个结,轻轻一触,剩下的交给身体自己。
 

 “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苏轼描述的呼吸之法,与张家的摸骨异曲同工。都是借势而为,不勉强,不强制。张大洲的手在患者背上移动,像是在寻找那个呼吸的节奏——不是他的,是患者身体的自然律动。
 

 翻开史籍,白龙山的药市开了近两千年。
 

 每年三月、十月,全国各地的药商、医者汇聚于此。有东北的参客,云南的草医,西域的沙疗传人。他们在街边摆开摊子,各显神通。可奇怪的是,这些身怀绝技的人,最后都要到潍河西岸的舜庙去拜一拜,然后在庙前坐一坐。不是谈天说地,不是谈药买卖,他们带来当地最好的香烛,来到孝德始祖庙宇 -----朝圣。
 

 有人说,张家的书房里有一本《骨鉴》,记载着人体二百零六块骨骼的千百种变化。可张家从不示人。因为那本书早就化在了张家人指尖的记忆里。
 

 “譬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苏轼谈养生时的严厉,在张大洲这里化作了对技艺的敬畏。他的手指触到第七节胸椎时,会不自觉地停顿——那是他祖父第一次教他认骨的位置。
 

 那年他十二岁,祖父握着他的手指,在一副骨架上游走。
 

 “摸骨摸的不是形,是气。”老人的声音苍老而清晰,“骨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血通。”
 

 如今他五十有六,那副骨架早已归还黄土,可指尖的记忆却传了下来。就像故园的泥土,看着平常,却孕育了东夷文明,滋养了儒家文化,还见证了孔子“医国先医人”的智慧。
 

 孔子说:“仁者爱人。”医道何尝不是仁道?在古密州,这仁道化作了具体的触感——通过指尖传递的温度与理解。
 

 有个孩子脊柱侧弯,跑了多少医院都说要手术。找到张大洲时,孩子低着头,像棵被风吹歪的小树。张大洲什么都没说,只是让孩子躺下。他的手在脊柱上走了三个来回,每次都在同一个位置轻轻一推。
 

 三个月后,孩子的背直了。
 

 这不是神话,是每天都在诊所发生的事。没有神秘的仪式,没有夸张的动作,只有一双懂得倾听的手——听骨头说话,听气血流动,听身体自己的意愿。
 

 苏轼说“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描述的是呼吸,又何尝不是医者与患者的默契?张大洲的手随着患者的呼吸起伏,像船随波,像云随风。治疗的节奏不在钟表上,在两个人的呼吸之间。
 

 黄昏时分,张大洲喜欢在院子里喝茶。芦丁五叶茶,还是苏轼喝过的那种配方。他说这不是药,是让身体记住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像摸骨,不是治病,是唤醒。
 

 “八万四千毛窍,云蒸雾散。”苏轼笔下气息流转的景象,在张大洲看来,就是人体本该有的状态。他的工作,不过是帮人们找回这种状态。
 

 夜色渐深,远处白龙山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医者,带着各自的秘方和传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短暂交汇,又各奔东西。只有张家的灯火长明,像极了中医传承不曾断绝的文明之火——看似微弱,却从未熄灭。
 

 这火种不在典籍里,不在药方中,而在指尖与骨骼相遇的刹那,在医者与患者共同的呼吸里,在每一个被疼痛囚禁又被触觉解救的身体记忆中。
 

 当最后一位患者躬身道谢离去,张大洲洗净双手,对着窗外空中的星星发呆,他默然站起扶在妻子隋永兰道肩头,这对相濡以沫的伉俪,走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夫唱妇随,对老人倾注孝道之心,对亲友总在包容与友爱中想扶相携。有多少病患最终成为了好友。它们望向遥远的夜空的,看流星划过又消失。张大洲转过身,用手轻轻抚摸着眼前这具光滑的人体标本,仿佛还能触到千年以前,另一个医者留下的温度。
 

 这温度,从东夷文明传来,经过素王的时代,流过苏子的笔端,如今停在他的指尖。而他知道,这不过是又一个传承的开始。(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