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家族的杏林情结
发布时间:2025-10-20 17:35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出相州镇,沿潍河西岸一条被岁月磨得光滑的乡路向北去,不过十几里地的光景,便望见了一片安卧在秋日平原上的村落,那便是大古县了。村口的老槐树,怕是见过几度的兴衰,此刻正将疏疏朗朗的影子,投在静寂的潍河上。四下里唯有风声,掠过已然收获过的、坦荡如砥的田野,带来一种辽远的、近乎荒寒的意味。这沉寂,却比喧嚣更厚重,仿佛能教人听见时光深处那悠长而缓慢的呼吸。

 我来,是为寻一味药,一味名为“伏氏接骨丹”的传奇;更是为寻一条脉,一条自遥远的汉末,便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流淌、未曾断绝的医脉。

 伏家的宅院,在村中一片寻常的屋舍间,并不十分惹眼。依旧是鲁中旧式的红砖门楼,只是那砖色已成了深沉的赤黑,檐下的蛛网,在秋风里微微地颤着。唯有门楣上那块“悬壶济世”的匾额,虽金漆剥落,木质也已现出裂纹,却自有一种端然的、不容置疑的气度。推开门,一声悠长的“吱呀”,像是惊醒了沉睡的旧梦。一股浓得化不开的药香,混合着老木的沉郁气息,便沉沉地扑面而来,这味道,便是这家族数百年的魂灵了。

 院中的主人,伏邦坤先生,是这门医术当下的掌舵人。他约莫七十上下年纪,身形敦实,面色红润,一双手厚实而灵巧,正是常年与药草、与伤痛打交道的手。他的话不多,引我至他那间兼作诊室的厢房。屋子不大,却极整洁。靠墙是一排深褐色的药橱,无数个小抽屉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写着草药的芳名。窗下的案几上,放着捣药的铜臼,碾药的铁船,还有一叠裁得齐整的桑皮纸。午后的阳光,透过旧式的木格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光柱里,有无数的微尘如金色的精灵,在无声地、不知疲倦地飞舞。

 他取出一册用蓝布精心装裱的族谱,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那纸页是焦黄的,脆得像千年的落叶,仿佛一触就要碎了。他的手指,带着草药浸润过的痕迹,郑重地、轻轻地抚过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我的目光,随着他的指尖移动,越过那些在乡土间默默传续的寻常名讳,最终,停在了一个光芒与悲怆交织的名字上——伏完。

 那一刻,历史的烟云,仿佛刹那间涌入了这间静谧的药室。我仿佛看见了东汉末年的洛阳宫阙,衣冠济济,环佩铿锵,也看见了那宫阙之下的暗流与杀机。伏完,这位身居国丈之尊的贵族,与他的女儿,那位以忠烈闻名的伏皇后,一同被卷入了帝国末路的滔天巨浪之中。皇后的结局,史笔如铁,是悲壮的一缕忠魂。“咱们伏家,”伏加刚先生的声音将我从历史的遐思中拉回,他语调平缓,却字字沉重,“骨子里,或许就留着这么一点不肯弯曲的东西。”

 这“不肯弯曲”,在庙堂之上,是忠贞不屈的气节;落入江湖之远,便成了悬壶济世的风骨。当王朝的楼阁轰然倒塌,他们携带着的,不再是显赫的爵位,而是几张救人的秘方,与这份融入血脉的执拗。他们将对于一家一姓的“忠”,化为了对天下苍生的“仁”。这一转身,何其决绝,又何其壮丽!

 诸城这片土地,置县已两千余年,儒学在此生根,黄老在此弥漫,民间医道,本就如田间的野草,生生不息。伏氏的接骨之术,便是在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里,重新扎下了根,开出了奇异的花。伏加刚先生说起他的祖父伏崇礼,一位在乡间行走了一辈子的老郎中。在他的记忆里,祖父的背囊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药与干粮。药是为病人预备的,干粮是为那些远道而来、身无分文的求医者预备的。“医者,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祖父的这句话,伏加刚至今记得真切。到了他的父亲伏邦坤手里,这门医术得到了更精进的完善。他不仅深谙古方,更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对药材的炮制、药力的配伍,做了许多细微而关键的调整,使得这接骨丹的效力,更为温润而持久。

 说起那个关于玉米地的神奇传说,伏加刚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一种近乎孩童的、纯真的笑意。他说,老辈人都这么讲,在秋日的玉米地或高粱地里,将折断的秸秆敷上这接骨丹,静夜里,便能听见“咔咔”的接合之声。这声音,我自然是无缘亲耳听闻的。后来,我独自走入村外那片辽阔的田野,满目皆是枯黄的秸秆,在秋风里相互碰撞,发出潮水般哗哗的、空洞的声响。我忽然觉得,那传说中的“咔咔”声,或许本就不是凡俗的耳朵所能捕捉的。它该是生命在获得拯救时,那一声喜悦的叹息;是仁心与病痛角力时,那一下坚定的回响。它响在患者的梦里,响在医者的心上。

 谈话间,我的目光不由得投向窗外,望向东南方向那一脉蜿蜒的青灰色山峦。那便是白龙山了,一座浸润了千年药香的灵山。伏加刚先生说,配制这接骨丹,几味主药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必得采自白龙山的特定阳坡。那里的土质,那里的泉水,那里的日精月华,才养育得出药性最足、最“道地”的药材。“这就像人,”他打了个朴素的比方,“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土,才能活得踏实,活得有精神。”我深以为然。伏氏这一族,不也正是找到了诸城这方儒、道文化交融的厚土,其医脉之根,才扎得如此之深,如此之固么?那白龙山,不仅是一座物质的药库,更是一座精神的靠山,默默地,以它的厚重与灵秀,滋养着这一缕不绝的薪火。

 夕阳的余晖,如同溶化的金子,缓缓地流淌进来,将药橱、案几,连同伏先生的身影,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安详的光晕。我起身告辞,他送我至院中。回头望去,那老宅的门楼在暮色里凝成一个沉默的剪影,唯有那块旧匾,在渐沉的黑暗中,依稀反射着最后的天光,仿佛一个永不熄灭的承诺。

 车子驶出村庄,将那片药香与宁静渐渐抛在身后。然而我知道,明日,当太阳再度升起时,这扇门依旧会准时开启,求医的人依旧会带着希望而来,那铜臼捣药的咚咚声,依旧会像这家族沉稳的心跳,一声一声,响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那传说中秸秆接合的“咔咔”之声,或许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这世上,最动听的声音,从来不是草木生长的微响,而是一个家族,用十几代人的仁心与坚守,所奏出的那首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无声而磅礴的乐章。(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