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韩庄,拜谒高翰林
发布时间:2025-10-15 11:41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炳栋
沿着那条被乡人称为“天溪”的小河行走,水声潺潺,恍惚间,仿佛能听见三百年前的读书声。这水,自西向东,不舍昼夜,曾映照过一位布衣书生清癯的面容,也曾洗过一方来自皇家的砚台。他,就是高璿,高翰林,一个名字在方志中闪着幽光,魂魄却深深扎根于这片泥土中的人物。
一、 溪声与书声
韩庄,古名“天溪村”,名字里便带着一股灵秀之气。高璿,字齐光,号云亭,就住在这溪水边。想象他的少年时代,该是伴着这永不疲倦的水声度过的。那棵近五百年的大槐树,想必是他最忠实的伙伴。夏日浓荫里,他在树下摊开经史子集;冬夜寒风里,槐树的枝丫为他挡去几分凛冽。溪水的灵动与槐树的沉静,似乎也塑造了他的性格——既有治学的严谨,又不乏处世的通达。
关于他“三漏河”与“借网”的传说,虽细节漫漶,却勾勒出一个勤勉、聪慧且人缘极好的青年形象。那“漏”的,或许是时光,是机遇,更是他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的求学精神。而“借网”,借的又何尝不是乡邻的情谊与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路径?这条天溪,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成了他后来事业的圆心。
当他考中举人,功名在身,并未急于奔赴遥远的官场,而是做了一件泽被后世的善事——在河边的空地上,自费建起一座能容纳几十名学生的“学屋”。从此,天溪的流水声里,混入了朗朗书声。他亲自授课,将满腹经纶与一生抱负,倾注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八里之外的窦光鼐父子,竟也慕名而来。那个后来成为一代帝师、以刚直闻名的窦光鼐,在此一学便是六年。可以想见,在高翰林的学屋里,流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格的塑造。那句“积德前程远,存仁厚地宽”的祖训,想必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从泛黄的族谱里走出,化为学子们心中的准则。
二、 文脉与官谊
高璿的世界,不止于天溪村。他走入京城,成为翰林院检讨,与天下英才交游。这使他的人生画卷,在乡土的质朴底色上,又添上了几笔瑰丽的官场与文坛色彩。
他与桐城派鼻祖方苞的友谊,尤为珍贵。两人年龄差距不小,却能引为知己,共事翰林院,谈的是文章气节,论的是古今兴替。这份情谊之深,竟让一代文宗方苞,亲自跋涉至诸城西乡的韩庄,为高璿的父亲高廷芳撰写墓表。那一刻,韩庄这个小小的村落,因两位文化巨擘的连接,而与整个清代的文脉中枢产生了微妙的共振。方苞的文章,如同一道荣耀的光,不仅照亮了高氏家族的门楣,也永远镌刻在了诸城的历史碑林之中。
此外,他与诸城籍的刘统勋、刘墉父子,以及李宜芳、丁廷植等进士的交往传说,更编织起一张密集的“诸城文人网络”。他们相互砥砺,同气连枝,共同将“诸城”二字,书写成清代文化地图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坐标。这正应了“南有绍兴,北有诸城”的美誉。绍兴出过王羲之、陆游、鲁迅,文脉千年不断;而诸城,自舜帝耕稼的远古德风,到明清的进士辈出,其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如海。高璿,正是这片文化沃土上结出的一颗饱满果实。
三、 皇恩与祖训
传说中,嘉庆皇帝曾赠予高翰林一方砚台。这方砚台,是荣耀的象征,是“学而优则仕”的顶峰见证。它从紫禁城来到天溪河边,其上的墨池,曾研磨过为帝王起草的诏诰,也曾浸润过教导乡里童蒙的寻常墨水。这砚台,连接着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也诠释着高璿双重身份的统一:无论身在何方,他始终是一个读书人。
而比他获得的皇恩更为恒久的,是他为家族、为乡里立下的精神基业。他为贾悦镇宋戈庄村杨氏家族墓地撰写的“永思林碑”文,是对“慎终追远”传统的最好诠释;他与普庆张家姻亲间的诗词唱和,是“仁厚”之风的生动体现。所有这些言行,都汇聚成那四句沉甸甸的祖训:“法奎继新安,永传亿万年。积德前程远,存仁厚地宽。”
这二十个字,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尽了家族乃至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法奎继新安”,是溯源与传承。效法先祖的德行与智慧,继承“新安”(或指家族本源,或指新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基业。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认同与历史担当。
“永传亿万年”,是愿景与信念。希望这种良好的家风与精神,能超越朝代更迭与时空变换,永世流传。
“积德前程远”,是方法论与结果。个人的发展、家族的前途,不在于一时的投机取巧,而在于持续不断地积累善行与美德。德行,才是通往远大前程最稳固的基石。
“存仁厚地宽”,是心境与境界。内心怀有仁爱,待人宽厚,那么你所拥有的天地自然会变得广阔。这是一种因精神高尚而获得的宇宙般的开阔与自在。
这不仅是高氏一族的祖训,更是源远流长的东夷文化——那片土地上崇尚仁德、重视传承的古老智慧——在诸城这片土地上的结晶。它告诉我们,一个家族的繁荣,一个地区的文风鼎盛,其根本奥秘,就藏在这“积德”与“存仁”四字之中。
如今,韩庄的“翰林广场”已成为村民纳凉闲话之所。当年的学屋或许已难觅踪迹,但那棵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天溪水依然静静流淌。站在这里,你能感受到,高翰林并未走远。他化作了溪边的风声,化作了槐树的叶响,更化作了那口耳相传的传说与血脉中的祖训,依旧在注视着这片土地,护佑着这里的文脉生生不息。他的故事,是一部写在乡土上的纪事,是一首流淌在时光里的散文,诉说着德性如何照亮前程,仁厚如何拓宽天地。(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