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虞舜
发布时间:2025-10-13 10:48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陈柏林

 我立于诸城潍河西岸古老村落—诸冯舜庙,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传说中的舜帝故里。风从远古吹来,携着黄土的颗粒与文明的芬芳。我闭上眼,仿佛能看见那道道德的源流,正从四千年前的时光深处奔涌而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浩荡不息,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源流的开端,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身影——虞舜。

 他不是神话中缥缈的神祇,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人。在“父顽、母嚣、象傲”的残酷围困中,他如同生长在悬崖石缝中的孤松,从最贫瘠、甚至饱含恶意的土壤里,汲取养分,最终长成了庇荫天下的华盖。他的父亲瞽叟,心窍如盲;继母嚣狂,兄弟象傲慢狠毒。他们让舜去修补仓顶,却在下纵火,想将他化为灰烬;他们让舜去挖掘深井,却从上面倾土填埋,欲令他永堕黑暗。

 每一次的加害,都是人性至暗的试炼。然而舜,凭借智慧在绝境中求生,凭借的却是一种更深邃、更强大的力量——一种源于生命本真的、近乎神性的宽恕与仁爱。他从熊熊烈焰中持斗笠翩然降落,从幽深井底沿旁穴悄然走出。当死亡的黑影擦身而过,他没有携着愤怒归来,没有以牙还牙的清算。他归来时,眼中没有一丝阴霾,脸上没有半分怨怼,他回到那个屡次欲置他于死地的家,神色“慽慽”,恭敬如初,孝爱更甚。

 这不是懦弱,不是愚钝。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人性对兽性的辉煌胜利。他洞穿了仇恨的虚无与毁灭性,他选择用体温去暖化那块名为“家庭”的坚冰。他的孝,不是循规蹈矩的仪式,而是对“生命本源”最深切的敬畏与无条件的包容。他实践的,是“怨期于忘之,德期于彰之”的至高境界。那曾经欲焚烧他的火焰,最终被他道德的辉光所转化,成为温暖父母冰冷心灵的炉火;那曾经欲掩埋他的泥土,最终被他仁爱的根须所固着,成为滋养家庭和谐的沃壤。

 于是,史上最不可能和谐的家族,被他以德化之。顽父被感化,戾气消弭;嚣母被驯服,恶念收敛;傲象被折服,心生惭愧。一个濒临破碎、充满暴力的家庭,被他以一己之力,重塑为“和谐家庭”的千古典范。这不仅是家庭的奇迹,更是文明的创世。他让华夏民族第一次清晰地看到,道德所蕴含的、足以扭转现实、化腐朽为神奇的磅礴力量。“孝感天地”,感动的不仅是上天,更是后世亿万颗迷茫的心灵。

 然而,当我们从这上古的德辉中收回目光,投向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种深刻的刺痛感便会蓦然袭来。

 我们的时代,被包裹在加速度的节奏里。物质主义如奔涌的潮水,淹没了精神的堤岸。我们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功利的计算与无尽的竞争之中,步履匆匆,面色焦虑。古老的道德坐标在喧嚣中变得模糊。

 “孝”之一字,在许多人那里,褪变成了定期的汇款单、昂贵的保健品,或是节日里程式化的问候。它成为一种可以量化的责任,一种掺杂着疲惫与无奈的物质交换。更有甚者,“啃老”被视为理所当然,遗弃双亲的悲剧时见报端。血缘的温情,在冷冰冰的利益权衡中,瑟瑟发抖。

 感恩之心,则在人际的疏离与浮躁的世风中,如风中之烛,明灭不定。我们太容易忘记来路,太习惯于索取,将一切的获得视为理所应当。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精密的计较与脆弱的信任。诚信,这本应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却在一次次欺诈与背约中碎裂。公德之心,在公共空间的漠然与争夺中,日渐稀薄。我们筑起了越来越高的人际壁垒,内心的城池却愈发荒芜。

 我们富足了,却并不一定幸福;我们连接了,却依然感到孤独。道德的滑坡,如同大地上深刻的裂痕,让我们步履踉跄,心神不宁。

 此刻,回望舜帝,他不再是史书中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道穿越时空的惊雷,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沉寂夜空中轰然炸响。

 他那源自生命本真的淳厚之德,如同一股清冽的源头活水,正是我们这片干涸心田的亟需滋养。他的故事,以其极端的境遇与极致的抉择,向我们昭示:

 真正的强大,不是睚眦必报的匹夫之勇,不是攫取一切的贪婪之力,而是在承受了最深重的恶意之后,依然能选择仁慈与宽厚的勇毅与智慧。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剥夺的力量。

 孝道的本质,超越了任何外在形式。它不在于供养的多寡,而在于那份发自心底的敬爱,是面对父母衰老时的耐心,是理解他们局限后的宽容,是无论身处何方都怀有的那份持久不变的牵挂。

 感恩的真谛,在于对生命中所承受的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雨露都铭记于心,并尽己所能地去回报。从父母,到他人,再到整个社会,将这份感念推己及人,方能构筑起温暖和谐的人间。

 舜帝的“和之以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出价值迷惘的路径。他告诉我们,和谐并非来自外部的强制规范,而是源于内心道德的充盈与光辉,由内而外,自然流淌,先和谐小家,再润泽大家。

 我生活的诸城,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舜的传说”的源发地,正是这道德灯塔的基座。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仿佛浸染着舜帝的德泽。行走在潍水之畔,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南风歌》在风中飘荡——“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那温暖和煦的南风,不正是他博大仁爱的象征么?它要化解的,是民众的怨愤,是心灵的郁结。这歌声,从上古传来,依然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精神抚慰与引领。

 在历山脚下,我仿佛看见他躬耕的身影,他所到之处,农人让畔,渔者让居,斫琴、陶者制器精益求精。这不是权力的威慑,而是德行的感召,是“德不孤,必有邻”的最生动写照。他的德行,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落地生根,最终开满华夏文明的原野。

 让我们重新仰望舜帝这座道德的灯塔吧!从他“以德报怨”的实践中,汲取那穿越千年的力量。用这力量,去匡正我们扭曲的价值观,去弥合社会信任的裂痕,去疗愈我们内心道德的创口。

 让我们重拾那份对生命本源的敬畏,对家庭伦常的珍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让舜德文化的清泉,再度流入我们干涸的心田,洗去功利的尘埃,浇灌仁爱的根苗。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物质丰裕的时代,重建精神的伊甸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石;才能让巍巍中华那历久弥新的道德伟力,如长江黄河,继续奔流不息,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航船,驶向更广阔、更光明的未来。

 那道德的源头活水,正从舜帝的脚下,也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汩汩涌出,万古长新。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