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江红散文以质朴真诚的笔触,聚焦日常生活与人间百态,从婚姻、亲情、爱情等多重关系切入,深入描摹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与生存境遇。作品善于捕捉细微之处,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生活的本真面貌,传递出对人性深刻的体察与关怀。文字平实却充满温度,既书写个体在困境中的坚韧与觉醒,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精神微光。她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于平凡中见深刻、于琐碎中显真谛的叙事力量。
关键词:刘江红;散文;生活真味;生命觉醒;情感叙事;人间观察
引言:一苇渡心
当目光触碰到刘江红的散文,仿佛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门后是热气氤氲的厨房、争吵后余温尚存的客厅、深夜里亮着一盏灯的书房,还有那些在婚姻里辗转、在亲情里依偎、在尘世里奔波的普通人。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不做刻意的抒情渲染,却像春日里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人心——或是《放养式婚姻》里那碗送到棋桌前的热饭,或是《母亲・海》里母亲赤脚踩过沙滩的烂漫笑容,抑或是《凉灯的“仙人掌”》里苗寨女孩黝黑脸上的酒窝。这些细碎的片段,如同散落在生活长河里的星光,被刘江红用文字一一打捞,串联成照亮人心的星河。在她的散文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悲欢离合的真实,却偏偏能让每个读者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
一、情脉织锦:在亲密关系中解构生活本相
刘江红的散文始终围绕“情”字展开,婚姻、亲情、爱情这些亲密关系,在她的笔下不是理想化的童话,而是充满矛盾与和解、冲突与包容的真实场域。她以细腻的观察为针,以真挚的共情为线,将亲密关系里的酸甜苦辣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让读者在故事里读懂关系的本质,看见人性的复杂。
(一)婚姻书写:打破幻象后的清醒与包容
刘江红从不美化婚姻,她直面婚姻里的争吵、矛盾与差异,却也在这些不完美中挖掘出婚姻得以延续的密码。《放养式婚姻》中,她与丈夫从“天天吵架、随时准备离婚”的困境,因弟妹车祸事件幡然醒悟——婚姻不是谈判场,而是“一块田地,你爱什么,就种什么,也就收获什么”。她不再用世俗标准苛求丈夫,而是以“朋友”的姿态相处:丈夫沉迷围棋,她便端着热饭送到棋桌前;她热爱旅游,丈夫便笑着支持她独自远行。这种“放养”不是放任,而是尊重彼此的精神世界,在理解与包容中找到婚姻的平衡。
《婚姻的502胶是哄哄骗骗》则更进一步,将婚姻里的“智慧”具象化。她深知丈夫“吃软不吃硬”,便放弃热战,用“挤牙膏式表扬”挖掘丈夫的“奶爸人设”,哪怕丈夫晾衣服皱皱巴巴,也从不嫌弃,反而“吹得天花乱坠”。她直言“哄哄骗骗是婚姻存续的502胶”,这里的“骗”不是欺骗,而是婚姻里的柔性智慧——不纠结于对错,不执着于改变,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的付出,用温暖的话语化解矛盾。这种清醒的婚姻观,打破了“完美婚姻”的幻象,让读者明白:婚姻的长久,在于接纳不完美,懂得彼此迁就。
《婚姻如丝袜》里,她以丝袜“一旦破裂便难修复”作喻,却也辩证地看待离婚与坚守。当孩子轻松说出“你们离婚要好合好散”,她恍然大悟:婚姻不应是“耗生命”的牢笼,若失去平衡便需及时止损;但同时,她也抱着“随时准备离婚”的态度珍视婚姻,在放养与坚守中找到动态平衡。这种不盲从、不偏执的婚姻态度,为现代婚姻提供了一种务实的参考。
(二)亲情描摹:藏在细节里的深沉与羁绊
亲情是刘江红散文里最温暖的底色,她不刻意煽情,却总能在细微之处戳中人心,让读者在平凡的日常里看见亲情的重量。《母亲・海》中,母亲为治愈她的哮喘,在她坐月子时坚持100天不碰盐,每天端来无盐的炖菜;多年后,她带着母亲去厦门看海,年过六十的母亲赤脚踩在沙滩上,露出“最烂漫的笑容”。这两个跨越时光的片段,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将母女间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的爱藏在无盐的饭菜里,她的孝藏在带母亲看海的旅程里,无需言语,却早已刻入骨髓。
《婆婆曾让我哭笑不得》里,她笔下的婆婆是个“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冰箱里藏着半箱臭鸡蛋,捡邻居的旧衣服塞给她穿,家里堆满废品像“收购站”。但透过这些“抠门”的细节,她也写出了婆婆的不易:19岁丧父、靠打赤脚挑煤读完高中、用微薄工资拉扯孩子还资助侄子侄女。当婆婆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她耐心喂饭、擦鼻涕,帮婆婆完成“最担心娘家侄子找对象”的心愿。这种书写没有将婆婆塑造成“恶婆婆”或“好婆婆”的刻板形象,而是还原了一个有缺点、有故事、有温度的老人,让读者明白:亲情里的羁绊,往往藏在那些“哭笑不得”的细节里,不完美,却最真实。
《刘四篾匠打团鱼,差一点点》则聚焦祖辈的精神传承。爷爷“刘四篾匠”打团鱼总差一点点,却从不认输,哪怕76岁患直肠癌,仍偷偷学骑单车想去远地方打团鱼;父亲则青出于蓝,打团鱼的收入成了家里的“油盐钱、学费钱”。她曾因“刘四篾匠打团鱼,差一点点”的顺口溜自卑,却最终在爷爷的执着里读懂: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才是祖辈留给她最珍贵的遗产。亲情不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而是精神的接力,在代代相传中给予人前行的力量。
(三)爱情审视:超越世俗的纯粹与清醒
刘江红笔下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有着对本质的深刻审视,她既写爱情的美好,也写爱情的现实,让读者在故事里看见爱情的多面性。《不是所有的“二婚”都是一地鸡毛》中,她写一位离婚女性,27岁因丈夫出轨坚决离婚,两年后遇到比自己小六岁的未婚男孩。男孩陪着她相亲、度过孤寂周末,最终告白:“要是你看不上别人,就找我算了吧”。他们不顾双方家庭反对结婚,如今儿子六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这个故事打破了“二婚必不幸”的偏见,写出了爱情的纯粹——无关年龄、婚史,只关乎“泰山崩于前的坦然”与“相互欣赏的真诚”。
《情人与家人的距离是多远?一碗汤还是孙悟空的一个筋斗》里,她通过小茶的故事探讨爱情与婚姻的边界。小茶丧夫后负债累累,初恋(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毅然回来帮助她,提出结婚时小茶却犹豫:“不扯证是情人,扯证是家人,怕他以后变了”。“人间清醒”莫小姐的一句话点破本质:“扯证是珍惜福分,情人不能超越柴米油盐”。最终小茶选择结婚,收获了安稳的幸福。刘江红没有美化“情人”的浪漫,也没有否定“家人”的现实,而是客观写出:爱情的长久,需要婚姻的支撑,需要在柴米油盐里相互扶持,而非停留在“廊桥遗梦”的幻想里。
《爱不是摆设》中,她借《雷雨》里的周朴园发问:“保留旧衬衣、想修墓,却不希望活的侍萍出现,这是爱吗?”她直言:中国男人的爱常被文化“萎缩”,他们能给名分、房子、钱,却给不了精神的理解。她羡慕《超时空效应》里男主角“牺牲生命回到过去救女主”的爱情,批判《画皮》里王生“不懂妻子灵魂”的麻木。这种审视带着女性的清醒,不渴求“完美爱情”,却执着于“精神共鸣”,让读者思考:真正的爱,不应是摆设,而应是身体与灵魂的相互吸引与尊重。
二、世相速写:在人间百态中传递现实温度
刘江红的散文不局限于个人情感,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身边的普通人——职场女性、乡村老人、留守儿童、底层劳动者,她以记者般的敏锐捕捉他们的生存状态,以作家般的共情书写他们的悲欢,让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走进读者的视野,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沉甸甸的现实温度。
(一)女性群像:困境中的挣扎与觉醒
刘江红格外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成长,她笔下的女性没有“大女主”的光环,却有着在困境中不放弃的韧性,让读者看见女性力量的多样形态。《50岁“房主任”脱口秀走红,无数沉默的母亲没有“话筒”》中,房主任50岁净身出户、遭家暴、被家务困住,却凭着乐观与勇敢,拿着220元脱口秀入场券“为自己发声”,最终成为“大妈榜样”。刘江红透过房主任的故事,也写出了无数“沉默的母亲”:老友的母亲因“没生儿子”隐忍一生,小莫离婚后骂了前夫20年却过得一地鸡毛。她直言:“妇女半边天不是赐予的,而是一条腥风血雨的革命之路”,既同情女性的困境,也歌颂女性的觉醒——哪怕没有“话筒”,也要为自己活一次。
《女人,不要让“菲少”式的妈宝男侵占你人生》中,她犀利地剖析“妈宝男”对女性的消耗:朱雨辰44岁仍被母亲掌控婚姻,小芳的丈夫不分青红皂白维护母亲导致家庭大战,“菲少”在母亲庇护下屡次出轨、情绪失控。她没有一味指责“妈宝男”,而是提醒女性:“远离妈宝,不要让精神上没断奶的人侵占你的人生”。她写汤唯果断离开朱雨辰,最终成为国际影星;写小芳用“物理隔离法”(婆婆来就去旅游)化解矛盾。这种书写不是“恐婚恐育”,而是给女性敲响警钟:婚姻里要保持清醒,学会甄别,更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与尊严。
《舒服的女人万里无云》中,她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初中同学L离婚后,以温柔、平和的态度吸引比自己小六岁的男同事,最终组建幸福家庭;中医C姐面对“妈宝男”丈夫,不河东狮吼,而是用“你要当古典文学教授了吗”的崇拜,让丈夫主动洗碗拖地。她总结“舒服的女人”的特质:沟通真诚、表情愉悦、情绪管理强。这种书写没有要求女性“隐忍”,而是传递一种智慧——女性的魅力不在于强势,而在于以温和的力量感染身边人,既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在婚姻与生活中找到平衡。
(二)底层叙事:平凡中的坚韧与尊严
刘江红从不俯视底层,她以平等的视角书写他们的生活,既写他们的艰辛,也写他们的坚韧,让读者在平凡的故事里看见人性的光辉。《食堂阿姨有高人,好好吃饭排第一》中,玲姐从省城全职太太沦为食堂阿姨,却凭着勤快、善良成为“学生最爱”:给困难学生塞满营养菜,帮瘫痪二妹供孩子读书,最终二妹的女儿考上国企、儿子考上师范。她拿着1800元的月薪,却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两个家庭。刘江红写道:“食堂阿姨这个群体是中年女性基层力量的一股暖流”,她们没有光鲜的职业,却用劳动赢得尊严,用善意温暖他人,让读者明白:职业无高低,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
《宇宙的尽头是当卫生阿姨——月工资大约是1800元》中,她写楼道卫生阿姨:每天打扫50多个厕所、工作12小时、月薪1800元,却依然带着“谦和的笑”;68岁的丛慧玉洗碗8年,替去世儿子还债50万,说“人要讲诚信”;护工阿姨8岁丧父、背孩子搞双抢、学陪护证,最终帮两个儿子买房娶媳妇。这些女性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底层的生活里坚守着“诚信”“坚韧”的品质。刘江红直言:“只要靠自己双手赚钱,遵守良知,就比造谣生事的人值得尊重”,她不渲染底层的苦难,而是歌颂他们的尊严——哪怕生活艰难,也要靠劳动堂堂正正活着。
《凉灯的“仙人掌”》则聚焦留守儿童的困境。湘西苗寨凉灯,不通公路、没有班车,14岁的女孩带着弟妹生活,周五步行五六个小时回家,周日再步行返校;6岁的女孩和4岁的妹妹跟着爷爷,没上幼儿园,头发结成团也没人洗。但刘江红也写出了他们的生命力:女孩安排弟妹洗碗做饭,在破旧的秋千上笑得朗朗;家家户户墙头的仙人掌“墨绿的色泽在泥墙绿瓦间跳跃”,像极了这些孩子——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顽强生长。她没有居高临下地同情,而是呼吁:“凉灯的孩子也想走向宽阔的未来”,让读者关注到这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看见平凡生命里的韧性。
(三)社会观察:理性中的批判与反思
刘江红的散文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有着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观察,她以客观的笔触呈现问题,以深刻的思考引发反思,让读者在故事里看见时代的影子。《高考575分学子那句“你放屁”——振聋发聩》中,她以长郡学子高考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对母亲说“你放屁”的事件为切入点,对比外婆的教育:外婆没读过书,却用“压岁钱要讲收获与打算”的方式,培养出23个孙辈,出了博士、研究生。她批判当下教育的困境:父母被“高考、考公”裹挟,孩子被手机困住,亲子关系失衡。她引用拿破仑的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呼吁“救救孩子,救救母亲,救救教育”,不只是愤怒,更有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教育不应是功利的竞争,而应是爱的传递。
《娃哈哈能否继续“哈哈”,真的靠“DNA”吗》中,她关注娃哈哈的家族纷争:宗馥莉面临疑似同父异母姊妹的起诉,杜建英带着孩子(美国国籍)争夺股权。她没有八卦式的围观,而是理性分析:企业到一定规模就是“社会的儿子”,谁能让企业健康发展,谁就该被支持;贝索斯前妻麦肯齐放弃2532亿财产,为企业稳定做出榜样。她批判“靠DNA争资产”的功利:“私生子不是武器,没有驾驭能力,巨额财富也是飞来横祸”,呼吁“女性要堂堂正正恋爱结婚,一粥一饭的人生更实在”,既关注企业命运,也反思财富与人性的关系——财富不应是争夺的筹码,而应是责任的载体。
《董宇辉和俞敏洪的“诺言”曲终了吗?》中,她见证董宇辉从新东方英语老师到“超级网红”,再到离开东方甄选创办“与辉同行”;俞敏洪在新东方市值跌90%后,裁员、退租支出200亿,仍坚持转型。她没有简单赞美或批判,而是写出了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董宇辉的“情绪价值大于商业价值”,俞敏洪的“坚韧与社会责任”。她引用食指的《相信未来》,呼吁读者“永不放弃,永不妥协”,让社会观察不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个体的理解与尊重——在时代的浪潮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
三、文心映世:在叙事艺术中彰显独特风格
刘江红的散文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内容的真实与深刻,更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她以“我”为视角,用生活化的语言、细节化的描写、个性化的感悟,构建出一个“有温度、有烟火、有思考”的散文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一)视角选择:“我”的在场与共情
刘江红的散文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这个“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身处生活之中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在场感”让她的文字充满共情力,轻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放养式婚姻》中,她以“我”的婚姻经历为线索:从“结婚后想离婚”的迷茫,到“弟妹车祸后明白婚姻意义”的觉醒,再到“与丈夫放养式相处”的坦然。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都真实可感——“每次吵架都惊天动地”的烦躁,“看到弟弟呼唤弟妹”的震撼,“给丈夫送饭后他屁巅屁颠跑出来”的温暖。这种“我”的叙事没有自我沉溺,而是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我”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婚姻的影子,产生“原来我也这样过”的共鸣。
《与自己扛》中,她以“我”的成长经历为脉络:8个月大患咳嗽病、高一跑3000米突破自我、大学晨跑治愈哮喘、练瑜伽受伤后拄拐竞聘、怀二胎胖到170斤仍坚持。每个片段都充满“我”的真实感受——“咳得眼睛通红,脑袋像霜打的茄子”的痛苦,“跑到7圈时只剩我一个人”的坚持,“腰椎突出后拖着残腿去陌生城市”的倔强。这种叙事没有刻意塑造“励志人设”,而是展现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与自己扛”的过程,让读者在“我”的挣扎里,看到自己的努力,获得“我也能扛过去”的力量。
《潭州“城里头”》中,她以“我”的行走为线索,探访湘潭城正街的三义井、毛福昌号、南楼。“我”抚摸三义井“刻着年轮密码的青石”,想象“600年前皇族在此藏身,600年后百姓在此话家常”;“我”站在毛福昌号前,回忆“青年毛泽东在此落脚,用井水濯洗污垢”;“我”走进南楼,感受“华国锋收留孤儿、彭德怀为民请愿”的赤子心。这种“我”的在场,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温度——“雨珠滴在海棠叶上,仿佛在诉说什么”“阳光穿过窗棂,斑驳的光影里满是年代感”,读者跟着“我”的脚步,仿佛也走进了潭州的历史深处,与过去对话。
(二)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真章
刘江红是细节的捕捉高手,她总能抓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片段、动作、表情,用精准的描写让人物鲜活、场景生动,让读者在细节里感受生活的质感。《家有“懒夫”妙趣生》中,她写丈夫“黑哥”的懒:双抢时割禾“割了十多个禾毛工就中暑”,挑谷“100斤走50米就累趴”,做饭“用两条丝瓜打四碗汤,每碗只有几片丝瓜”;却也写他的暖:生娃时教她打“跑胡子”“送牌让她赢”,带体育特长生“早上5点起来,检查作业、背单词才准训练”,围棋比赛获“混世魔王”称号时“我还骄傲了一段时间”。这些细节没有夸张的修辞,却将“黑哥”的“懒”与“暖”刻画得入木三分——不是完美的丈夫,却是真实的爱人,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感受到婚姻里的烟火气。
《尖底锅PK平底锅》中,她写母亲的强势:用尖底锅炒菜“肉切成大块,一顿乱翻,菜半生不熟”,看到“我”用平底锅炒菜就很生气,认为侵犯了她在厨房的专属炒菜权,母亲“骂骂咧咧,在客厅把东西搞得乒乓响”;也写母亲深入骨髓的母爱:生二宝时“快70岁给我喂饭、擦身子,晚上打地铺照顾我”,生怕作为高龄产妇的“我”出现闪失,被她劝说后“陷入长久的沉默,说‘我以后做个听听’”。这些细节没有刻意丑化或美化,而是还原了一个“强势却也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她的控制欲里藏着不安,她的沉默里藏着反思,让读者想起自己的母亲,既有“哭笑不得”的无奈,也有“心生柔软”的感动。
《子宫颂》中,她写陈艾娥医生抢救产妇的细节:“鲜血把白大褂染红,喷到脸上”,她却“冷静地发出指令:宫腔填纱布、调红细胞血”;48小时后产妇再次大出血,“她凝重的眼神瞥过产妇腊黄的脸,很快拿定主意”;当产妇出院时“抱着孩子紧紧握她的手”,她只是“温和地笑”。这些细节没有渲染“英雄主义”,却将陈艾娥的“专业”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手救过200多个子宫,她的心装着产妇的安危,让读者在细节里感受到医者的仁心,肃然起敬。
(三)语言风格:质朴中的灵动与力量
刘江红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做复杂的句式,多是生活化的口语、接地气的表达,却透着灵动与力量,既能让读者会心一笑,也能让读者陷入沉思。《婚姻的502胶是哄哄骗骗》中,她形容丈夫“牛高马大,立场坚定,虽然我吵架理由充足,亲友团加持,最后也是表面上赢了,实际上输了胆”;写表扬丈夫“如李白写诗,吹得天花乱坠”;说婚姻“乃一合资公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哄哄骗骗利己利人”。这些语言像街坊聊天一样自然,却充满趣味与智慧——“输了胆”写出吵架后的委屈,“李白写诗”写出表扬的夸张,“合资公司”写出婚姻的务实,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让读者轻松理解婚姻的“经营之道”。
《喜欢“冷战”的人最可怕》中,她写冷战的婚姻:“一年讲话不超过10次,钥匙转动、换鞋开电视、吃饭、继续看电视,全程一言不发”;写建建的绝望:“再这样下去我会疯掉,面对冰窟窿,嘴巴都闭臭了,我就是一个笑话”;批判冷战的人“自私自恋,画地为牢,把问题和情绪固定下来,脾气比天大”。这些语言直白、犀利,却精准地戳中痛点——“冰窟窿”写出婚姻的冷漠,“嘴巴闭臭了”写出压抑的痛苦,没有委婉的修饰,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冷战的伤害,引发“不要冷战”的反思。
《野草的“过年”宣言》中,她写敏姐的坚韧:“被前夫虚假诉讼负债两千万,女儿想跳楼,她抱着女儿嚎啕大哭,却始终保持优雅,上访前沐浴更衣,买十块钱的花”;写快递小哥“在十几级梯子飞奔,抢每一秒,几秒就飞进商场”;说“年年难过年年过,不管风雨有多大,活着就是野草的‘过年’宣言”。这些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沐浴更衣”写出困境中的尊严,“飞奔抢秒”写出生活的奔波,“野草宣言”写出生命的顽强,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读者在文字里感受到“活着就有希望”的力量,心生鼓舞。
结语:江声不息
当指尖离开刘江红的散文,那些鲜活的人物、细腻的故事与温暖的细节,依然在脑海里清晰回荡——是《放养式婚姻》里端到棋桌前那碗热饭的温度,是《母亲・海》里母亲赤脚踩过沙滩时绽放的笑容,是《凉灯的“仙人掌”》里苗寨土地上顽强生长的绿意。她的文字没有惊天动地的冲击力,却像湘江的流水般静静流淌,在字里行间滋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没有华丽辞藻的包装,却像冬日的阳光般暖暖洒落,让人体会到生活最本真的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刘江红的散文如同一扇敞亮的窗,让我们透过文字看见生活的底色——婚姻里的包容与体谅、亲情里的羁绊与牵挂、爱情里的纯粹与真诚,底层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女性在成长中的觉醒、社会肌理中藏着的温度。她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或许难免有争吵的棱角、苦难的重量、迷茫的时刻,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坚守内心的善良、带着勇气坚定前行,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微光。
江声不息,刘江红的文字也将如同这绵延的江水,继续流淌在读者的记忆里,照亮无数平凡生命的前行之路。让我们在她的文字里读懂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满怀热忱地热爱生活,依然愿意相信人性深处的温暖,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与力量。
刘江红简介:刘江红,女,现供职于湘潭市教育局,兼任湘潭市女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网站发表散文60余篇。2009年,散文《放养式婚姻》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年,散文《子宫颂》荣获“寻找最美”全国女作家征文大赛一等奖;2015年,散文《放养式婚姻》入选《新时期湘潭文学作品选》(1978-2013)。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