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唤醒每一位爱好和平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唤醒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李志明以此为题,精心创作了《国魂壮山河》主题系列一字书法作品。
李志明创作的主题系列一字书法作品《国魂壮山河》,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和二十句话,却犹如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言简意赅地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局,记录了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讴歌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强敌入侵时英勇抗击的那种浴血奋战、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无畏无惧的抗战精神。
释文:
国。七七事变国遭殃,日军侵华成国殇。
国共合作齐奋起,岂容日寇把国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战。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阶段。此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旋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日军入侵中国期间,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治安强化”“清乡”和“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肆意烧杀淫掠,还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真是罪行滔天,十恶不赦,致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军民伤亡共3500余万人(其中:中国人民群众伤亡3120余万人,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余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中国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军浴血奋战,打败日寇侵略者。
释文:
魂。侵华阴魂罪滔天,南京屠杀忠魂烈。
国魂当没祭奠日,民族之魂岂可灭。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抗日战争虽然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日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决议,延续了中国政府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相关规定。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性转折点。
李志明所创作的主题系列一字书法作品《国魂壮山河》,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神采豪迈,一气呵成,愤怒地鞭挞了日寇侵华的滔天罪恶,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气概和坚强决心以及战胜日寇的坚定信心。
释文:
壮。人民战争是壮举,壮大抗日根据地。
波澜壮阔惊世界,八年抗战壮国威。
他在创作这一主题系列一字书法作品中,引用了有关抗日战争的九大事件,件件扣人心弦,令人震撼!
(一)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故名。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这一要求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
(二)抗战时期国共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凶残的日寇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国共合作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释文:
山。狼牙山上壮士勇,气吞山河贯长虹。
排山倒海百团战,山海关外逞英雄。
(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指中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活动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五)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军事、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鲁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东等。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193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日主要战场之一。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的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形成了敌我双方军事态势多层复杂的包围与反包围以及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为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六)狼牙山上五壮士。 狼牙山上五壮士,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五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这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五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释文:
河。长江黄河不可辱,还我河山擂战鼓。
抗战热血流成河,黄河咆哮驱倭寇!
事后,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名烈士为“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为纪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逝世。
(七)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历时5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仅前3个半月,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硕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的胜利,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沉重打掉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遏制了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妥协投降暗流,对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
(八)黄河咆哮。黄河咆哮,是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保卫黄河》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歌词全文如下: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处于抗战中心的武汉,涌现出很多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光未然与何伟、周德佑、胡丹沸、赵辛生等十几位好友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学生,于1938年初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简称“剧协七队”。随后不久,“剧协七队”被改编为“抗演三队”。同年9月9日,“抗演三队”在光未然的带领下,从武汉出发,奔赴西北。1939年初,“抗演三队”渡过黄河,并在同年2月到达延安。光未然受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到达延安后,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的新年晚会上,听到张光年朗诵的组诗《黄河吟》后,决定将它谱成歌曲,并请“抗演三队”的音乐组组长邬析零为他讲述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邬析零向冼星海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船夫呼着号子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这次交流后,冼星海仅用六天便创作出了《保卫黄河》歌曲。
此歌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九)还我河山。指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语出宋代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中华民族发出了救亡抗日的吼声:“勿忘国耻,还我河山”。有不少爱国志士,立即想到应从历史伟人、民族英雄岳飞身上汲取力量。地理学家、地图测绘专家童世亨嘱托清末秀才、上海著名文人周承忠书写“还我河山”四个字印在《中国形势一览图》扉页上以宣传抗日救国。周承忠担心自己无法表达这四个字的深意,就找来岳飞手书《吊古战场文》的碑拓,从其中“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一句里摘出“河”“山”二字,又取“秦没而还”中的“还”字。由于文中没有“我”字,周承忠便从“奇中有异于仁義”一句中,选择了“義”字的下半部分截出了“我”字,最终组合成“还我河山”四字交由童世亨。童世亨看后大喜,认为“既然用了岳飞的手书字体,索性落款也用武穆王(宋孝宗追封岳飞为“武穆王”)的吧!”于是,选择岳飞书《出师表》后署名之‘岳飞’二字照钩为款,又在杭州岳飞庙石刻拓本上内钩‘岳飞私印’四字之方章。当即排为两行:第一行“还我河”三字,第二行“山”字及下为款和名印。童世亨将此幅作品刊登于《中国形势一览图》的扉页,十分醒目。《东方杂志》主编金兆梓见此,也立即在其杂志上刊出,并配发岳飞的《满江红》词。一时间,“还我河山”四字,引起了当时全中国人的爱国共鸣,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成为爱国精神的代表作。从此作为岳飞真迹的“还我河山”作品,与岳飞的《满江红》词一起,迅速传遍中华大地,大大激发了全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1936年1月4日的《救国日报》头版更将“还我河山”作为当年中国国民的座右铭。
“还我河山”四字虽非岳飞亲笔,但其字却是从岳飞的真迹中辑出,而非伪字,确实又体现了岳飞豪迈的气概和真实的思想,且在国难深重的历史时刻,起过鼓舞民众抗日斗志的积极历史作用。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用他的一生履行着“精忠报国”的使命,他的碧血为“还我河山”而流。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我河山”是否岳飞真迹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照耀着华夏大地,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捐躯赴国难,抗日救中国。
李志明,中国当代一字书法创立者,所创一字书法荣获国家版权。其一字书法最为突出的特色和亮点,就是融“作品、释文和创作感悟”三位一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老师评赞曰:
志明之一字书法,源于传统,功于传统,多有传承,法开新境,乃中国书法史上一创举也,亦为当今书坛,注一股清流,吹一缕春风。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